Southern Holdings Group (Hainan) Co., Ltd
{pboot:sort scode=}{/pboot:sort}
HOME>>
2025-05-19 19:32:28

“日子难过”,中小LNG加气站谋突围

中小加气站因缺乏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,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。


国内LNG加气站正在环保政策驱动下持续扩张。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隆众资讯发布的数据,2024年我国LNG加气站数量同比增长13%。


但据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了解,当前LNG行业繁荣背后正隐现两大矛盾——价格波动导致利润压缩、巨头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引发竞争失衡。“目前,LNG行业在环保政策驱动下不断发展,但同时,价格波动与利润压缩并存,大型企业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加剧竞争,中小加气站生存艰难,还需要不断创新突围。


2024年,得益于环保政策带来利好,作为清洁替代能源的LNG加速在货运、长途运输等场景渗透。此外,天然气重卡对柴油重卡的替代更推动各地LNG企业加速布局加气站网络。从区域分布来看,目前LNG加气站多集中于新疆、内蒙古等气源地以及山东、江苏、浙江等沿海LNG接收站周边地区,整体呈现“东多西少”的特点。


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、交通繁忙,加气站数量较多。例如,广东省LNG加气站数量超过800座,占全国总量的25%以上。从竞争格局看,近年来,LNG加气站数量建设量最多的企业依然是大型综合企业,市场集中度较高。


“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两大巨头依托加油站资源,迅速增设加气服务,将大量站点升级为油气混合站,不仅大幅扩充了下游服务终端,更凭借这一战略实现市场占有率的跨越式增长,行业格局加快重塑。” 孙阳表示。


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3年LNG加气站市场规模达到约180亿元,预计今年底将增至250亿元,2020—2025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%,未来三年内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,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亿元

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行业盈利水平形成鲜明反差,而中小加气站因缺乏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,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。


“加气站单站投资高且回报周期长,目前中小站单站日均销量普遍低于20吨,投资回收期长达5—8年。这个‘性价比’让中小LNG加气站承受压力。”一位LNG加气站负责人表示,“中小加气站可能在政策理解和执行、资质获取等方面存在困难,面临较大的政策与监管压力,如果不合规经营,可能会面临罚款、停业整顿等风险。”


此外,2024年进口LNG到岸价波动区间为2500元/吨—3000元/吨,叠加运输费用后终端售价利润空间有限。“中小站因采购规模小,难以通过长协锁定低价气源,成本控制能力弱于综合大型企业。”该负责人透露。


“2024年采样LNG加气站零售年均价较2020年上涨26%,但同期利润却暴跌53%。今年前4个月均价同比下跌8.61%,利润进一步下滑21.9%。大型企业通过掌控上游气源、以代加工模式轻资产运营中游,并依托自有终端直接供应,大幅降低成本,在终端市场形成压倒性竞争优势,进一步挤压中小加气站的生存空间。气氢混合站、综合能源站等新型业态兴起,也对单一功能的中小LNG加气站点形成替代压力。

“其实,中小LNG加气站并非全无机会,可以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、客户群体等特点,开展差异化经营,提升服务质量。”上述LNG加气站负责人表示,在业务类型方面,除了传统的LNG加气业务外,可以拓展CNG加气、L-CNG加气等多元化业务,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。“也可以为周边的物流园区、工业园区等提供专业的LNG加气服务,形成区域竞争优势。”


“通过优化采购渠道,与LNG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争取更有利的采购价格和供货条件,降低采购成本。要减少对单一气源的依赖,积极拓展气源渠道,降低气源风险。还要关注国内LNG生产企业的动态,与有潜力的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确保气源稳定供应。” 上述LNG加气站负责人补充说。


有业内人士建议,中小加气站之间可以开展合作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同时与LNG供应商、汽车制造企业、物流企业等加强合作,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,共同推动LNG加气站行业的发展。


上述LNG加气站负责人指出,中小加气站的生存关键在于“精准卡位、柔性生存”,通过差异化服务与敏捷成本管控,在巨头夹缝中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。“行业整合虽不可避免,但区域深耕者仍可依托本地化优势赢得生存空间。”




Previous:no more
Next:no more